服务热线:0535-6530223
EN

杏彩体育:严肃的纪实摄影为何如此精彩?!

时间:2024-12-05 03:35:55
来源:杏彩体育投注网 作者:杏彩体育投注网官网

  

  2016年3月5日,湖南省临澧县新安镇栗岗石灰场,早在600多年前,这里就开始了烧石灰的营生。

  石灰,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之一,其应用历史之悠久令人叹为观止。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的建筑师便已深谙石灰的胶凝特性,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构造中,为后世留下了诸多不朽的建筑遗产。而在中国,这一历史同样悠久,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我国先民已熟练掌握了石灰的制备与应用技术,它不仅用于加固城墙、建造宫殿,还促进了古代水利设施的发展,为农业灌溉和防洪体系的完善立下了汗马功劳。

  位于中国中部的湖南常德,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缓缓过渡至广阔的洞庭湖平原,赋予了这片土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据史料记载,至少在600年前,常德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烧制石灰的技艺,这项古老的营生不仅支撑起了当地的经济,更深深融入了地方文化与生活习俗之中。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石灰的生产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手工艺活动,它还承载着世代传承的智慧与勤劳。石灰窑的烟火,日夜不息,成为了乡村景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村民们遵循着古老的方法,精选优质的石灰石,经过精心的堆砌、密闭烧制,最终得到纯净的石灰。这一过程虽然艰辛,却也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灰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展到了农业、医药、环保等多个领域。在农业上,石灰被用来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作物产量;在医药领域,它作为消毒剂和中和剂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环境保护方面,石灰处理废水,减少污染,展现了其多功能性的价值。

  进入现代,尽管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但石灰依然保持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建筑行业中,传统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使得石灰材料的应用更加多样化,从基础的建筑材料到高端的装饰材料,石灰的身影无处不在。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对石灰石资源的合理开采与利用,也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的关键。

  2013年12月18日,一层石灰石一层劣质煤填满窑炉,68岁的余师傅在窑顶指挥铲车调配原材料。

  2014年5月31日,79岁的黄老伯虽然腿脚有疾,但为了自已和患病老伴的生活费仍咬牙坚持来厂上班。

  记得第一次去石灰窑拍摄是2012年10月,当时刚开始玩摄影,什么也不懂跟着一帮影友驱车来到临澧县新安镇的金坑石灰厂,只见黑烟滚滚、灰尘满天,使人无法睁眼和呼吸,于是我们穿上防尘外套、带上口罩“全副武装”进入现场。由于严重的二氧化流 和灰尘,不到2个小时便头晕、眼灼、胸闷,拍摄无功而返。这一次的失败反而激发了我对石灰窑的拍摄兴趣,更想了解这些人为什么能长期甚至终身坚持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谋生?觉得要想拍好这个题材,必须先设法融入这个劳动者群体,让 自已 在劳动者的汗臭味里,感受他们兴奋失落和爱恨交织的情感起伏。

  于是,我历时6年,30多次进矿区、爬灰场、蹲窑洞、访民情,为便于与工人的交流,再进入现场时我就从“全副武装”到不带口罩,从被影友拖着来拍到带着情感深度拍,甚至有时来了也完全没拍,就给他们送些碳酸饮料,听听他们家长里短的戏说,遇到有生活困难的工人还组织影友去帮扶,为突显他们的工作特性,越是最恶劣的天气越赶着去拍,无论是酷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雪天,我都在这灰尘里,用相机真诚地陪伴灰厂的兴旺衰败,用镜头真实地记录工人的喜怒哀乐。

  艰辛的营生吸引不了年轻人,这里从事烧石灰的人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本地人,他们一边在厂里上班也一边耕种着自家的农田。虽然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每月3000到4000元的收入,足以支撑起一个家庭在小镇上的生活,这是一群辛苦工作但却容易安心和知足的劳动者。79岁的黄开云老人告诉我,他烧石灰50多年啦,自已熟悉了这里的每项工作,适应了这里的特殊味道,几十年的青春、情感都溶进了石灰里,虽然现在身体有病,有些干不动了,但也会天天想来捡捡灰、看看厂。

  2014年11月20日,为降低成本,燃煤都是就近采购低能煤干石,在窑顶,印师傅手工碎化低热卡烟煤。

  2014年6月26日,生产中的每一种废料都会充分利用,女工们利用工序间隙在废料中挑选出生石灰。

  为淘汰落后产能,保障人民生态环境,2017年3月临澧县人民政府强制关闭了全部落后生产工艺的石灰窑,实施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原址重建。2018年7月以原矿业主张运铜为首,投资4000多万元的“鑫众矿业”重建投产,在石灰窑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烧灰人又重操旧业,为了生活,也为了情感……

  2016年3月5日,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原坦克兵张运金戏言:父亲为我取名运金,可自己只运过石灰从没运过金。

  2017年3月27日,为落实国家“去产能,减排量”的产业政策,县政府全面宣传发动,逐步封闭了灰窑。

  陈正军先生《阵痛中的去产能排放》的摄影作品,选取熟悉的石灰窑题材、以独有的视角进行了长达6年的专题性拍摄,见证了一个和石灰窑变迁相关群体的爱与忧愁、变与悲欢,度的解读了社会生活的包罗万象和人生际遇的立体多元,审视时代的深度与人文关怀的温度融合,真实性的抓取和艺术性的表达兼备,内涵丰富、情节跌宕如同电视般生动,这是严肃摄影中相当出彩的作品。“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任何事情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让我们来看看作品是如何炼成?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成为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经济形态因为体验的深刻记忆而创造价值,对很多摄影人来说却还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尽管对“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信条倒背如流,对罗伯特卡帕的“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的名言也深信不疑。但知行之间要不被大师的腔调、被认识的误区所阻隔。真正有同情心、有爱心、有正义感的摄影家,是不会以”零度情感”为准则,不会恶意的暴露、不会高高在上地俯视的。

  而陈正军先生仿佛悟透真谛,不管严寒酷热。不顾尘沙漫天,全身心投入用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融入石灰窑现实场景,融入窑民的生活日常,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你给生活的,生活一定会加倍回报你,在体验中深度理解百姓、发现全新视觉。所以,他的影像呈现的是可贵的真实,独具特色场景氛围,展露的是少有的自然,打动人的性格举止,了解的是难得的,揭示的是内在的本质。是他们不一样的时代烙印、生活方式和文化!丝毫找不出尴尬、做作。看得见摄影家对人的爱、怜悯与审视,也是对物的爱、怜悯与审视。

  就像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一样,优秀的作品一定不仅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亮丽上,而更具有深刻的内涵。纪实摄影不是一组照片的无序排列,而是个系统工程、立体展现。要靠自己独立思想体系,文化价值观念、逻辑思维将图、文、摄、编等诸多元素的谋划运营,整合汇聚,形成共生共荣、相得益彰的整体。让思想上的震撼力、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上的感染力的“三合一”。

  陈正军先生的组照,着眼环境、发展、产能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中石灰窑的变迁给社会带来的关联影响、给窑工带来身心的变化。有对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环境的深度审视,对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记录诠释。有对环境的关怀,对产业的记录,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思想脉络明晰、逻辑编排精到,脱离了浅表的拍摄和图片无序的罗列,从众多拍摄石灰窑的同题材显示出自有的厚度、深度和温度,让影像的力量,成为印证时代、推进进步、揭示真理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