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仓施工法简称“跳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第2.1.3款对跳仓施工法进行了如下定义:“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将超长的混凝土块体分为若干小块体间隔施工,经过短期的应力释放,再将若干小块体连成整体,依靠混凝土抗拉强度抵抗下一段的温度收缩应力的施工方法。”
1、“跳仓法”就是将超长大体积混凝土分成40m*40m左右的若干小块,隔一块浇一块,在每一块内,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完成,相邻两块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不少于7d,相邻仓边侧面采用钢板止水带并涂刷混凝土界面剂,使新老混凝土紧密结合。
粉煤灰配置的混凝土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高。但掺加高效减水剂、高效泵送剂(如EP-7或YJ-2型泵送剂),不仅提高了混凝土早期强度,混凝土长期强度增长幅度也相应提高。粉煤灰可以延缓混凝土水化热峰值,同时也降低了混凝土水化热量,有利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伴随粉煤灰后期强度的提高,其长期性与耐久性均有所改善,抗渗性提高。
用水量必须要严格控制,拌和混凝土的水起水化作用,干硬性和半干硬性混凝土不到30%,流动性混凝土只有20%,其余大量的多余水分只为满足混凝土的工作度,便于操作。多余的水带来早期塑性收缩,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龟裂现象。因此要严格控制用水和坍落度。水胶比保持0.4-0.5,掺加高效减水剂,用水量控制在160-165kg/m3为好,不宜超过170 kg/m3。
《混凝土泵送技术规程》JGJ/T10-2011规定按不同泵送调试分别选用不同的入泵坍落度。最大泵送高度在50m以内时,入泵坍落度为100~140mm。因此,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坍落度12±2cm为宜,施工中必须认真遵守。
加强对搅拌站的管理,选择具有混凝土后期强度资料的搅拌站,确保能实现60d及90d的强度等级的合格混凝土。
利用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的斜坡进行分层,采取“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浇筑工艺。每层厚度控制在500mm以内,每步错开5m左右为宜。混凝土接磋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不免形成 “冷缝”。振捣时布置三道振捣棒,分别设在混凝土的坡脚、坡道中间和表面。接着进行梅花振捣,振捣棒插入的点与点之间,应相距400mm,振捣时间不宜超过15s。
首先,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升温,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块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如果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温度过高,会发生“劈裂”裂缝,这种裂缝缝隙为中心宽表面窄,造成的危害不易发现。因此如果中心温度过高,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温保湿覆盖,使其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温差控制在25℃以内。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降温速率一般控制在1.5~2.0℃/d,不然可能发生温差裂缝。另外,在表面温度较高时,不得浇水降温,否则会出现大量的表面裂缝。
其次,大体积底板混凝土表面要合理抹压。从初凝时就开始合理抹灰能防止混凝土的早期塑性裂缝。推选三遍抹压的施工方法:第一遍抹灰是找平,混凝土的拌和物在自身重力下会自然下沉,受到钢筋阻力和混凝土的重力影响,气体向上排出,在初凝前这种情况一直进行到初凝时,混凝土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甚至会出现塑性收缩变形裂缝。裂缝加速混凝土失水速度,这样会使混凝土表面塑性收缩变形裂缝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时,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要进行第二遍的拍实抹压使可塑裂缝愈合。然后再进行第三次的抹灰后达到表面密实平整。多次抹压的做法直到混凝土终凝时,即可消防塑性收缩裂缝。严禁采用混凝土表面掸水扫毛的施工工艺,掸水扫毛表面看起来纹顺了,实际上表面收缩出现裂缝。
(5)采用电子测温技术。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测温的目的是了解不同位置、不同厚度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掌握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和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基于以上目的,确定以底板厚度变化部位两侧和原设计有温度收缩后浇带处进行布点。每个点设上、中、下3层测温深度,上点距板上皮150mm,下点距板下皮100mm,中间的点位于板厚的1/2处,其余测温点宜按测温点间距不大于600mm布置。
8、填充墙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应正确。烧结空心砖、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的灰缝应为8~12mm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当采用水泥砂浆、水泥混合砂浆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时,水平灰缝厚度及竖向灰缝宽度不应超过15mm;当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粘结砂浆时,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宜为3mm~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