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5-6530223
EN

杏彩体育:取 木 成 家

时间:2024-12-05 03:34:54
来源:杏彩体育投注网 作者:杏彩体育投注网官网

  

  延展起伏的屋顶,庄重敦厚的梁柱,层层叠叠的斗拱,出挑深远的飞檐……都显示出中国人对木构充分的理解、淋漓尽致的运用。中国的木构建筑,塑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优美线形,也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营造体系。

  在《康熙字典》里,从“木”的字有1413个,其中有400个与建筑有关。从帝王将相的宫殿、衙署、府邸,到平民百姓的民居、祠堂等等,曾经最常见的木构建筑,也是中国人生活起居里最长情的依托。

  中国人在建造居所时,始终对木头有着天然的依赖之情。木,长久滋养在中国的土壤中,它是一种材料,也是一种技术,是一种营造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心理。

  这里的“选择”,不是某一时刻的选择,而是几千年来一贯的沿用,经历了一代代的改进、完善,乃至成熟。

  木构,也就不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无数实践确定下来的合理可靠的构造方式,也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观念。

  木头本身有很多天然的优势:材质轻、可塑性强、强度大、可以隔热保温,表面看上去自然生动,而且绿色、环保、无污染……

  在所有建筑材料中,木头是最有人情味的一种。和冰冷的石头、缺乏生气的泥浆相比,树木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朝气蓬勃的风景。用作建材,木材让人感觉温馨,看上去蕴藏生机,摸起来舒适柔顺,还带着大自然的芬芳,处处显得牢固可靠。

  木材是美丽的,也是动人的,它潜在地将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每当呼吸到林木的气息,抚摸着木材的质感和纹理,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和与关爱。

  与沉重、压抑、挤压的石构建筑相比,住在木头做的屋子里,无疑是更为舒适的。木构显得轻灵、畅快、活泼,与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正相适宜。在回归自然的感受中,木构建筑营造着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

  木头当然也有不可回避的劣势:易腐烂,易虫蛀,易断裂,易翘曲,怕火,怕潮,容易受尺寸限制,还有木节、裂缝和斜纹等天然缺陷……

  木头容易损毁、永久性差,这一点和石头没法比——古人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不过,他们似乎不以为意,仍然从人的日常实用出发,一心青睐于取材方便、施工快速、居住舒适的木头,而不去推举费材、费力、费时的石头。

  就如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说:即便可以修建一座千年不倒的建筑,但是人的寿命再长也不过百年而已,还不如保持一颗闲适的心去及时行乐,悠然地去打理自己的住宅。这正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居宅建筑的人文精神。

  梁思成先生也认为,古代的建筑思想并不追求“原物长存”的观念,建筑和人一样,也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的定律,在人们眼里,建筑和衣服、车马一样,都是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更新替换的东西。

  尽管木头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有着种种的不足,但中国人在取优去劣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巧妙的技术,把木材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如李允鉌先生所言:“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形式。”

  这是一种非承重墙的结构形式。屋顶的重量,通过椽、梁,传到木头圆柱,最后到达地面。由于木梁柱承受了屋顶的全部重量,所以使得墙壁只起隔断和围护的作用。

  中国古建筑,连屋身正面都很少做墙壁,而以木质楹柱和玲珑剔透的花格门窗相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室内自由使用轻便的隔扇、板壁,任意装设门窗的位置、数量、大小和形状,匠人也擅长用丰富多彩的细部装饰,给人带来灵巧轻盈、既隔断又通透的感觉。

  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柱子并不埋入地下,而是像一张八仙桌一样,置于台基之上,以屋顶的重量压稳。

  由于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构架“关节”处采用榫卯结构,结合地严实又不死固,有活动余地,再加上木头本身就有一定的弹性,所以一旦遇到强大的外力震动,整个结构体系处于一种弹性状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现存的许多木构古建筑,在历史上都经受过多次地震,至今依然安然无恙。但根据文献记载,在地震中倒塌的砖塔却是极多的。木构架不易断裂,即使倒塌后也能成架空之势,相对于砖石建筑,仍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

  斗拱位于柱子和屋顶之间的过渡部位,由一系列木构件组合而成: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它连结着柱、梁、桁、枋等构件,是一种独特的托架。

  斗拱在上部伸出屋檐,把屋檐的重量传导到柱子上,无论在受力状况,还是在悬挑能力上,都充分展现了优越性。

  斗拱不仅在技术上起着重要作用,在艺术上也有着丰富的装饰效果。它在屋顶下组成纵横交错、层层叠叠、逐层向外挑出的上大下小的托座,体现出力学和结构的美感。

  从外形上看,瑰丽多姿、起伏曲折的大屋顶,是中国古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汉代起,已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囤顶、攒顶等形式,后来又发展了丁字脊、十字脊、拱券顶、盔顶,以及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复杂体。

  古建筑屋顶用木架支撑,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峭,越往下越平缓。支挑深远的屋檐,使弯曲的屋面向外、向上探伸,屋角翅起,形成了优美飘逸的屋顶弧线,《诗经》中“如翚斯飞”的描写恰如其分。

  同时,坡度平缓的屋面,既有利于大屋盖的稳定,又能保护木柱的寿命,还能减少屋檐对阳光的遮挡,有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中国的古建筑,是一种高度“有机”的结构,它充分利用了材料的力学特性,在结构形式上也富有清晰的逻辑。

  纵观我国古建,唐代的体态舒展、壮硕结实,宋代的比例优雅、细节精美,即使到了明清,古建仍然不失其优美,传统的木构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机能。

  其中原因,正是木构架在构造的条理和形式的美感中,有机结合了各个部件的规格、形状和位置。它就像一个生命体,展现着纯粹的自然力学,也没有矫揉造作的花招,用真实质朴的关怀,彰显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钢材、玻璃、钢筋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得到了普及,新的建筑手段也层出不穷。而木材料的应用,在一段时间内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现代建筑产生于西方,对其古典的石构建筑来说也是一场进步。西方的古典建筑常常工程浩大,主要用拱支撑穹顶,以厚重的墙壁、或增加飞扶壁来抵消侧推力。而且,由于结构力学不深入,许多教堂建了就塌、塌了再建,凭着工匠的虔诚和执着,施工周期长达几十年、上百年。

  现代建筑凭借材料的优越性,简化了施工、结构和造价。我们也会发现,从结构上看,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相比,更接近今天的现代主义建筑:同样的结构形成符合力学逻辑,同样的具有模度制,同样的施工简便,同样的力与美有机统一……昔日的斗拱与现代的受力节点也有着共同的妙处:解决力的交接,纯粹而有机。

  此外,现代人越来越看重居住空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给人的生活提供更大的自由度。中国木构建筑对于流动空间的意识,在墙体、门窗的分割上呈现通透、灵动、隔而不离的空间趣味,与现代建筑的设计精神都是有吻合的。如今,一些木构建筑,以其简洁的结构美和天然的材料美,也可以让人感受到精美的现代品质。

  在今天许多国内外的设计中,木材料又在焕发着新的活力。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技术背景中,建筑、技术和人的生活、情感之间的朴素平衡,重新成为人们追寻的东西。

  我们不会为了的情怀而拒绝新技术的便利,同样,现代性的体现也不一定非得以新材料为前提。木构建筑的精美和逻辑性,每每体现出深刻的涵义:技术不需要以炫耀的姿态存在,而是以自然的材料和平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木头,永远是木头,那般简单易取,那般平平无奇。然而,我们以怎样的态度看待一件事物,它就有怎样的结果。中国人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充分发挥着材料的潜力和技术的创作意识,木才具有了最本质的表现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