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连队的两个战士高维亮和吉里伍惹,平时关系特别好,是铁打的球友。但前段时间我发现,他们两个周末不再一起打球,而且交流也变少了。“他下连后一直都是我带的,现在倒像是炮班的兵……”一天午饭后,我恰好听到高维亮向班里同年兵“吐槽”吉里伍惹,终于发现了眉目。
这件事还得从连队组织的一次图上量算考核说起。吉里伍惹不想因为自己的成绩拖全班的后腿,于是去请教该课目常年名列前茅的炮班班长赵常宗。在赵常宗的指导帮带下,吉里伍惹进步很快,而且第一次在这个课目上取得“优秀”成绩。
对于吉里伍惹请教赵常宗这个事,高维亮一开始没在意,直到前不久的战场救护课目训练。训练刚一开始,吉里伍惹就径直去了炮班的场地。高维亮说,吉里伍惹跟着别的班训练,先不谈是否合规,但眼看自己辛苦带的兵却和别的班长走得更近,他心里也憋得慌:“胳膊肘老想往外拐,这搁谁身上能好受?”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找到一些战士交流。他们反映,各班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情况,经常能听到班长说:“班与班之间本来就是竞争关系”“你是我们班的,不要和别的班走得太近”……
明明是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为啥要“你们班”“我们班”分得这么清楚?是什么让班长们对战士的“归属”这么在意……带着这些问题,我向连长请教。
“你平日带兵是不是过于强调班与班之间的竞争了?”连长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反思工作,我发现自己在平时确实很注重“比”,比内务水平、比训练成绩、比作风养成,有时为了“胜人一筹”,甚至不惜撕破脸面。
我原意是希望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促进共同进步。但因为过于强调“比”的概念,反而忽视了团结教育,结果有些战士产生了“班内一家亲,班外是对手”的错误认知。
再说回高维亮和吉里伍惹的“冷战”,他们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高维亮对于集体的认识有偏差,吉里伍惹的做法也不当。我把问题想清楚后,专门找到他们两个人谈心。我坦诚地承认,因为自己工作方法有问题,让他们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但也直率地点出他们身上的问题,尤其对吉里伍惹不向班长报告,擅自到其他班跟训提出了批评。
意识到自己才是问题的症结,我立即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在安排任务、组织训练时,有意打破战士们心中的界限隔阂,不断强化“我们都是一家人”意识。比如,让各课目成绩优秀的班长骨干跨班开展教学,打破班建制组织文娱活动等。此外,我们还经常联合其他排开展训练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