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五大半自动,苏联占有两款,排名第一的,日军在听到“叮”响后瞬间抱头鼠窜,堪称日本人在战场上的噩梦。
AVS-36是苏联在二战前期研制,为了解决联军步兵火力不足问题而设计的。 它的研发始于1935年,在1936年开始试制,并在1937年通过了军方的测试。
15发为一个的设计是它的一大优势,毕竟当时的还是以栓动为主,的容量仅为5发,这直接影响了的作战效率。
不过当切换成自动后,即使有15发明显也有些不够看。一旦在战场上切换成全自动形态,在很快打空一梭子后,漫长的上弹时间也会给敌人可乘之机。因此,在二战中,AVS-36更多的是以半自动的形式出现在战场上。
BM59是一款由美国M1加兰德仿造的,产自二战后的意大利。 该枪与AVS-36自动一样,可以切换全自动和半自动形态。不过,在弹匣容量上,BM59提升到了20发。
由于全自动射击后座力比较大,当时的士兵还无法适应,所以有时候也会在枪身上安装类似于机枪的枪托和三角支架,爬在阵地上或者高处的设计精度将得到显著提升。
虽然BM59的性能绝对比二战时设计的苏联更好,但是由于没有多少实战经验,没能在二战中大放异彩,所以它没有AVS-36出名,这也是一件憾事。
G-43是二战时期德国研发的一款半自动,该枪在结构上与美军使用已久的卡宾枪非常相似,所以又被称为卡 43。但在设计上,它采用了类似于苏联SVT的短行活塞导气系统。,可以说是集两家之所长。
1941年,毛瑟公司和瓦尔特公司分别推出了G-41M和G-41W两种半自动,但在实战测试中它们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不仅可靠性不高而且还频频出现故障,因此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生产。
德国人发现SVT在结构和总体性能上明显优于他们的G41,于是在G-41的基础上借鉴了SVT的设计,最终在1943年推出了G-43。
该枪全长1115毫米,重4.4公斤,使用7.92毫米毛瑟弹,弹容量为10发,有效射程在500-600米之间。它出色的性能与该公司生产的卡98K相当,一度被毛瑟公司推上了风口浪尖。
如果说G-43的成功源于对SVT-40的改良,那么SVT-40必有其过人之处。它自于苏联在二战期间使用的半自动SVT-38,但由于该枪存在一些缺陷,比如重量过大、结构复杂、故障率高等,所以在1940年进行改进,由此便推出了SVT-40。
SVT-40的弹容量为10发,是苏联红军的主要武器之一,在二战中主要装备在苏联红军的步兵和狙击手部队。相比起其他的,SVT-40具有更高的射速和更远的射程。
虽然这把枪具有明显的缺点,如后坐力大、精度低和维护困难等,但是并不影响它成为二战前后性能最好的之一,因此在二战和战后的武装冲突中,SVT-40曾被广泛使用,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后来,考虑到生产成本,加上军工技术的进步,这款武器慢慢被后期的SKS半自动和AK系列所取代,直到20世纪70年代被联军彻底淘汰。
这把枪在1924年开始研发设计,并于1936年正式列装于美队,伴随美军历经了二战和朝鲜战争。到1957年的时候,由于性能优秀,它在全球的产量已经接近1000万支。
除了名气大以外,它在诸多实战中的表现也丝毫没有让人失望。在与日军的正面冲突时,M1加兰德与汤普森冲锋枪成为了美军单兵作战的标配。
由于这把枪在用尽后,会发出“叮”的声音,这对于日军而言,本是绝佳的冲锋机会。但奈何美军在小队作战的意识非常强,当打空后,其他队友就会补上,换成汤普森冲锋枪、手榴弹、进行填补期间的上弹空白,久而久之,这个声音也成为不少日军的噩梦。
电话:0535-6534223 0535-6528589
钟克利:18615357956
唐伟华:18615357959
邮箱:hobbm@www.xgjx18.com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楚凤二街94号